我一直没有下决心看这( zhè)部今年的奥斯卡最佳提( tí)名电影,一是因为215分钟的( de)时长,二是以为这是一部( bù)传记片。又臭又长的传记( jì)片,很容易让人想起去年( nián)伯恩斯坦那部,获奖大户( hù),毫无观赏性。最后终于鼓( gǔ)起勇气开始啃这部电影( yǐng),没想到直接被吸引住了( le)。

影片因为太长,分成了上( shàng)下两部分,正好供我两个( gè)晚上看完。上下两部既有( yǒu)联系,又非常独立,气氛和( hé)精神也不太相同,中间以( yǐ)一张建筑师的家庭照片( piàn)作为分割,把上下两部联( lián)系起来。在影院看过的朋( péng)友说,播放的时候,这里给( gěi)了观众15分钟幕间休息时( shí)间,和音乐会一样,非常贴( tiē)心。

上部讲建筑师拉斯洛( luò)·托斯从二战后的达豪集( jí)中营幸存,逃难到了美国( guó),从家具设计做起,以包豪( háo)斯的专业水准征服了美( měi)国傻有钱的百万富翁范( fàn)布朗,得以设计修建宾州( zhōu)的一座城市中心建筑群( qún);下半部讲他终于把家庭( tíng)接来美国团圆,然而在事( shì)业与人生的道路上一路( lù)心酸悲惨的故事。
这部电( diàn)影从一开始就吸引我,完( wán)全是大师级的摄影、剪辑( jí)、画面,和音乐。Adrian Brody的演出从一( yī)开始就感人至深,从黑暗( àn)的船舱出来,自由女神被( bèi)倒挂在画面上,拉斯洛的( de)脸欣喜若狂,而看着那张( zhāng)脸,就觉得他的角色太有( yǒu)说服力。

接着看下去,才发( fā)现这是一部伪·传记片。虽( suī)然以拉斯洛的美国人生( shēng)为主线讲他的一生,可历( lì)史上并没有这个人。建筑( zhù)师朋友说匈牙利建筑师( shī)Marcel Breuer是主要原型,出生在匈牙( yá)利,但三十年代就来了美( měi)国,一路挺顺利。路易斯·康( kāng)也是犹太人,但更小就移( yí)民美国,没有受纳粹之苦( kǔ)。而粗野主义大师柯布西( xī)耶一辈子都在欧洲,没有( yǒu)到过美国。所以,这是一个( gè)虚构的人物,一位长于欧( ōu)洲,出身包豪斯,进过集中( zhōng)营,受过美国资本荼毒的( de)犹太人建筑大师的一生( shēng)。
像不像为Adrian Brody量身定做?

Marcel Breuer本人( rén)
所以,电影之所以好看,三( sān)个小时都不无聊,是因为( wèi)这并非一个人的一生,而( ér)是整个粗野主义派犹太( tài)建筑大师们的一生。一个( gè)人的一生太无聊了,把群( qún)像浓缩到一个人身上才( cái)好看,才有戏剧性。
拉斯洛( luò)初到美国,寄人篱下,住在( zài)表兄家的家具店的办公( gōng)室里,被天主教的嫂子羞( xiū)辱,唯一的自信只能来自( zì)于他的设计和建筑的哲( zhé)学思想。为百万富翁范布( bù)朗设计的书房受到辱骂( mà),只能回去费城挖煤,让人( rén)联想起《钢琴师》里的集中( zhōng)营生活——虽然这里是二战( zhàn)后的美国。然而真金总会( huì)被发掘,范布朗的金钱和( hé)艺术嗅觉让他找回了拉( lā)斯洛,并请他到府上做客( kè)。

宴席中,拉斯洛说的一番( fān)话非常打动我。范布朗问( wèn)他,什么是建筑?拉斯洛没( méi)有立即回答,而是问,Is it a test?在得( dé)到否定的回答后,拉斯洛( luò)才缓缓说:“还有什么比一( yī)个立方体本身,更能表现( xiàn)立方体这个概念的呢?……在( zài)欧洲,那里在打仗,许多东( dōng)西都被毁灭……然而,我的建( jiàn)筑却能存在很长、很长一( yī)段时间。” 这是整部电影中( zhōng)最禅意的情节,Adrian的脸上浮( fú)现哲学家般思考表情,观( guān)众和范布朗都被折服,百( bǎi)万富翁几乎立即给了他( tā)一个宏大的项目。影片的( de)上半段旋即结束,留给观( guān)众一个打怪升级的美国( guó)梦故事。

何为粗野主义?Brutalism是( shì)建筑学上的一个流派,初( chū)到美国时,我为UCSD的图书馆( guǎn)的怪异丑陋而震惊。整个( gè)建筑就像一个头重脚轻( qīng)的未完成的钢筋混凝土( tǔ)集合,倒是很适合朴素的( de)学生生活。后来到芝加哥( gē)的西北大学念书,私立大( dà)学的图书馆竟然也是这( zhè)种风格。从此知道,粗野主( zhǔ)义是由功能主义而来极( jí)简主义的一种,突出建筑( zhù)材料的真实(和丑陋),避免( miǎn)任何程度的装饰性,用钢( gāng)筋混凝土强调材料的朴( pǔ)素和思想上的平等性。


上( shàng)图UCSD图书馆,下图西北大学( xué)图书馆,我第一次看到的( de)时候,心想都什么玩意儿( ér)。现在想想,果然是第三世( shì)界国家出来的孩子,人家( jiā)当艺术的,我们却是生活( huó)。
写到这里,我突然发现,这( zhè)不就是中国六七十年代( dài)流行一时的筒子楼吗?

筒( tǒng)子楼原来也是流派
裸露( lù)的水泥、预制板,我觉得其( qí)实还真和粗野主义有渊( yuān)源。强调平等的粗野主义( yì)在二战后的共产国家中( zhōng)流行,而筒子楼不正是苏( sū)联和东欧的传承?只是在( zài)筒子楼中,风格是为了功( gōng)能,而柯布西耶们把这种( zhǒng)设计搬到了西方国家,却( què)是超越了功能性的需求( qiú),而为表达思想了。这和有( yǒu)钱人爱侘寂风,上流社会( huì)爱Rap一样,“贫穷”成了有钱人( rén)的玩物,在他们看腻传统( tǒng)建筑风格之后。

发达国家( jiā)的筒子楼艺术,Trellick Tower in London,designed by Ernő Goldfinger
影片的标( biāo)题—— Brutalist不光指的是建筑风格( gé),而且暗喻了资本的残酷( kù)与美国梦悲惨一面的后( hòu)半段电影。影片并非只是( shì)一个建筑师的故事,更多( duō)的是犹太人与西方反犹( yóu)主义的战争,无法融入的( de)悲哀,和前半生受纳粹折( zhé)磨的一生影响。拉斯洛的( de)妻子——坚强的独立女性,受( shòu)尽达豪集中营折磨后来( lái)到美国,牛津毕业、原来在( zài)匈牙利报道外交事务的( de)她只能报道口红;而范布( bù)朗和反复无常和对拉斯( sī)洛的正面羞辱本质上和( hé)纳粹没什么两样。因此,《粗( cū)野派》最终呈现的作品不( bù)仅关乎建筑,也深刻探讨( tǎo)了身份、传承以及战后美( měi)国的移民经历。

电影里有( yǒu)许多情节和场面我都非( fēi)常喜欢。镜头上,拉斯洛初( chū)来美国乘坐长途汽车的( de)背影;最初设计家具的呈( chéng)现,那些家具我们都熟知( zhī),是一个时代的开端;为范( fàn)布朗设计的“infinite”的现代主义( yì)书房,都极美。情节上,拉斯( sī)洛最初提出宾州doylestown公共建( jiàn)筑设计的构想,屋顶的十( shí)字被东升西落的太阳照( zhào)耀,做presentation的他用手电筒照在( zài)模型上比拟现实场景,此( cǐ)时聪明镜头并没有给到( dào)模型,而是给到惊叹不已( yǐ)的范布朗和他儿子身上( shàng)。


而影片中心思想上( shàng),让我感受最深的除了前( qián)头说的宴会问答,还有他( tā)们最后去意大利采石场( chǎng)找纯白大理石的情节,以( yǐ)及影片最后,多年后他的( de)侄女在威尼斯双年展中( zhōng)致敬的演讲。她说,作为犹( yóu)太人,他用裸露的混凝土( tǔ)象征了集中营,而用极高( gāo)的天花板和天花板上的( de)玻璃象征了自由。这是他( tā)一生追求的两样东西(大( dà)意),从未变过。也许是怕像( xiàng)我这样的观众看不懂,特( tè)意做了直白的点题。艺术( shù)家和移民,占有和自由,牺( xī)牲与愿景,是导演在三小( xiǎo)时的电影中想给大家呈( chéng)现的结果,也成为了我今( jīn)年到现在为止最喜欢的( de)奥斯卡提名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