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一部出乎我意( yì)料的电影。
可以明显地看( kàn)到,曾国祥在这部作品中( zhōng)对前作《七月与安生》的继( jì)承与改变——仍旧是大段的( de)手持、人物大特写,仍旧是( shì)在层次复杂的大胆反转( zhuǎn)中揭示人物最深的情感( gǎn)。但不一样的是,《少年的你( nǐ)》将一切都处理得更为极( jí)致,无论是前半部中的校( xiào)园问题,亦或是后半部中( zhōng)与成人世界对抗的纠葛( gé),都共同构成了一幅生猛( měng)的社会面貌。 《七月与安生( shēng)》中的“走出去”,与《少年的你( nǐ)》中的“走出去”,已然不可同( tóng)日而语。
虽然之前在看预( yù)告的时候就已有心理铺( pù)垫,应该会有大量怼脸的( de)人物近景和特写镜头。但( dàn)没有想到,这种拍法在成( chéng)片中几乎被贯穿到底。无( wú)论是题材,还是拍摄手法( fǎ),这都是一次疯狂的赌博( bó)——在摄影机前与银幕凝视( shì)的两位演员, 他们的表现( xiàn)成为了电影成败的关键( jiàn)。

曾国祥赌赢了 。周冬雨和( hé)易烊千玺演得过于出色( sè), 经得起聚焦 ,双双供出了( le)极度锋利、痛彻心扉的表( biǎo)演。 这两张脸演绎出了复( fù)杂的情感层次 ,极富洞穿( chuān)力,令人不自觉地就代入( rù)到他们黯然的生活中,想( xiǎng)起自己人生的细碎过往( wǎng),宛如一次对青春档案的( de)再度“调档”。
18岁的陈念,是备( bèi)战高考的高三优等生。还( hái)有60天就要高考,努力复习( xí)、考上好大学是她唯一的( de)念头。同班同学胡小蝶不( bù)堪重负坠楼,从而将她裹( guǒ)挟入一个更复杂的境遇( yù)之中。曾国祥和他一贯的( de)编剧团队再次书写了一( yī)个够厚重的成长情感故( gù)事,它既是刺痛人心的,也( yě)有着较为丰富深刻的社( shè)会性。

很难数清楚,这是周( zhōu)冬雨第几次表演少女。不( bù)过,陈念这个陷入绝望与( yǔ)无助中的乖女孩, 在我眼( yǎn)中是她表现最好的一次( cì) ,甚至要胜过《七月与安生( shēng)》中性格更加外放的安生( shēng)、《后来的我们》中跨度长达( dá)十年的方小晓。
安生是她( tā)把自己演到最好,同时也( yě)是她之前许多角色的固( gù)定方向,鲜活、开朗;方小晓( xiǎo)的形象介于安生与陈念( niàn)之间,那次出演强调的是( shì)同一角色在两个时空中( zhōng)的差异感。而陈念不一样( yàng),她的阴郁、沉默、外弱内刚( gāng),如角落里的“壁花”,更为边( biān)缘化,也更难诠释。
而易烊( yáng)千玺饰演的小北,由于悲( bēi)惨的身世,从小就要学会( huì)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人物( wù)的“外壳”势必要比实际年( nián)龄大一点。小北相对陈念( niàn)而言更为定型,情感外露( lù)得更少、更内敛。但这并不( bù)意味着这个人物在戏的( de)空间上是受到压制的,相( xiāng)反, 易烊千玺的表演在限( xiàn)制之下仍旧显得非常锐( ruì)利,在演法上和周冬雨有( yǒu)差异 。两者的对戏,有些遇( yù)强则强、互相抬戏的意味( wèi),一如当年的《七月与安生( shēng)》。

在电影中,我们能看到很( hěn)多对陈念的背影跟拍,她( tā)一步一顿不平衡地走着( zhe),微微低头,仿佛时刻在躲( duǒ)避猎捕的“猎物”。这是小北( běi)的尾随视角,也是陈念被( bèi)折磨到对这个世界都已( yǐ)漠然的心理外化。
也正是( shì)这种即便有所防备,却依( yī)然无力招架的脆弱,让她( tā)在胡小蝶死后成为了“THE NEXT”。校( xiào)园暴力并没有因为如此( cǐ)惨烈的事件发生而终止( zhǐ),而是汇聚成一系列猝不( bù)及防的新的悲剧,被用排( pái)球疯狂砸、还击后被推下( xià)楼梯,直到发生在校外、渐( jiàn)趋严重的人身羞辱……这些( xiē)不过只是电影中的冰山( shān)一角。没有任何对青春期( qī)的美好幻想, 只有一次又( yòu)一次血淋淋的伤痕,逼到( dào)你必须直视 。
像陈念这样( yàng)的女生,自己其实并不愿( yuàn)去引发关注,但仍然成为( wèi)了丑闻与伤害的中心。即( jí)使她足够善良、足够勇敢( gǎn),与小北的初遇便已说明( míng)了这一点。但人们对她的( de)遭遇, 习惯了视若罔闻、大( dà)事化小 ,或不予她尊重,或( huò)轻轻拂去一切,仿佛什么( me)都没发生。
只要一件不合( hé)常规的事发生,人们往往( wǎng)不会质问是谁在出错,只( zhǐ)会把矛头指向制造了“麻( má)烦”的受害者,以“一个巴掌( zhǎng)拍不响”之类的理由搪塞( sāi)。而那些真正不懂得分寸( cùn)的恶人,却逃脱了惩戒。《少( shǎo)年的你》的故事就在这样( yàng)的氛围中凛冽地展开, 哪( nǎ)怕是炎炎夏日,也始终包( bāo)裹在萧瑟和冷峻之中 ,只( zhǐ)是偶尔有几丝残存的温( wēn)暖底色。

陈念并不单纯, 她( tā)聪明得令人心疼。 她不是( shì)以往同题材影视作品中( zhōng),那类“全然单纯”的被动女( nǚ)主,而是一个复杂的人物( wù)形象。
在电影的前半部中( zhōng),她会觉得自己不值得被( bèi)这样保护,因为之前的隐( yǐn)忍与懦弱,也因母亲的欠( qiàn)债自责。而电影的后半部( bù)更是对这个人物做了几( jǐ)次惊人的反转,从而逼她( tā)要面对人性的最终抉择( zé)(在此就不再过多剧透)。
周( zhōu)冬雨素颜的脸,从头至尾( wěi)被“毁”得这么惨,流下那么( me)多的眼泪, 叫人不忍心直( zhí)视 。无论是被折磨后留下( xià)各种伤痕,还是被迫只能( néng)剪成寸头,都如此写实地( dì)出现在银幕上,直觉的观( guān)感就是生理上的疼。在那( nà)么多场戏里,她的孤独、绝( jué)望都随着眼泪满溢出来( lái),是悲伤到了不得不哭泣( qì)的地步。
但最让我感动的( de),还是她听到小北身世时( shí)的那滴默然的泪痕。这也( yě)是《少年的你》里最打动我( wǒ)的,就是 他们两人之间的( de)不言自明,他们共同构筑( zhù)了对抗世界的同盟 。无需( xū)语言,就能懂对方心里在( zài)想什么,就能为对方感同( tóng)身受,即使自己已经蒙受( shòu)了极大的不幸,仍旧不失( shī)去共情的能力。
这是只能( néng)属于少年的爱 ,他们在彼( bǐ)此身上都看到了对方的( de)影子。和当年的《七月与安( ān)生》一脉相承,两部电影都( dōu)是关于不同个体间的差( chà)异、交叠与轮转,只是《少年( nián)的你》来得更猛烈、更决绝( jué)。

想要完成陈念这个角色( sè),不是只靠方法派技巧或( huò)简单地体验生活,就可以( yǐ)达到所谓的“正确表演”。恰( qià)恰相反, 她需要来自于直( zhí)觉,需要带着对人物下意( yì)识的摸索与发问,而这往( wǎng)往是不可控的 。周冬雨在( zài)短短几个月的影片时空( kōng)中,就演出了陈念各种复( fù)杂的情感流动,使得整个( gè)人物始终处在破碎与不( bù)确定的转变之中。
“演得难( nán)受” ,是周冬雨在许多关于( yú)《少年的你》的采访中反复( fù)提到的话,“我与陈念完全( quán)不像,也没能提前体验生( shēng)活。前半个月我就觉得我( wǒ)要得抑郁症,真的太难受( shòu)了。”她的难受,也许恰恰是( shì)她这次演陈念演得如此( cǐ)铭心刻骨的原因。不确定( dìng)、茫然、纠结,直到最终审讯( xùn)室里的爆发,每一步都踩( cǎi)得人心碎。 通过她,我们投( tóu)射的是自己,看到的是自( zì)己。
《少年的你》是一部需要( yào)被我们、被社会关注的电( diàn)影。我认为去年对《我不是( shì)药神》的评价,可以原封不( bù)动地搬到此处——它的出现( xiàn),不仅是一次敢于发声, 更( gèng)是对我们身边每个普通( tōng)人的理解与关怀 。希望这( zhè)样的电影越来越多,让更( gèng)多的观众了解我们社会( huì)不同的角落。